网络与新媒体

专业概况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文学学科中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该专业旨在培养适应传统与新媒体机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司等团体组织急需的宽口径、复合型网络内容生产和信息传播人才。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我校重点打造的特色专业,该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文学、新闻传播学、新媒体艺术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且接受相关的专业实践技能训练,具有在新闻传播、网络媒体、数字出版与文化传播机构等从事全媒体信息采集、生产加工、内容创制、传播推广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并学习和掌握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含VR/AR/MR)、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深度应用、元宇宙、虚幻场景、数字虚拟人等方面的数字创意方式和AI 生成内容(AIGC)的内容生产方式。


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守正创新、文理交融的“新文科”建设为方向指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要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地区培养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要求,具备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精干的理工艺跨学科素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健康人格、国际视野、工匠精神,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基本原理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全媒体新闻传播专业知识和熟练的社会科学研究能力与良好的综合素质,熟练掌握扎实的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具备创业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能够在新型主流媒体、国际媒体平台、网络新媒体平台以及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影视传媒公司、广告行业、电商行业等领域从事全媒体策划与运营管理、数字多媒体内容生产与创意管理、新媒体产品设计与创新应用、网络舆情监测与舆论引导、融合新闻报道与制作、广告、电商、自媒体运营等岗位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水平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


知识与能力

1、思想品德: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有中国精神,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2、学科知识能力:具有扎实的新闻传播学基础知识和网络与新媒体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必备的社会科学基本研究方法,了解网络传播领域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系统掌握该专业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和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着重强调对学生理论和实践结合能力的塑造。与时俱进,培养学生掌握网络和新媒体等先进媒介技术运作的程序和方法以及制作的技术,最终培养能够服务于广播电视网络、通信网络、互联网络等各种新媒体行业所急需的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

3、应用能力:具有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本专业或相关领域复杂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或方案,并对对策和方案的政策依据、社会环境和可能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分析和总结网络与新媒体领域的新现象、新问题,能结合所学知识对新媒体事件和网络社会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辨析、质疑和评论,能对新媒体作品进行有一定创见的评价;具有分析、研究、解决复杂的网络传播理论、现象和问题的能力,能运用调查研究和演绎、归纳工具,能对网络与新媒体领域的新现象、新问题、新实践进行多学科综合分析及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能熟练使用信息采集设备、多媒体制作软件、数据挖掘软件、信息可视化软件、舆情分析软件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从事新媒体作品创作、融合新闻报道、数字产品运营、危机舆情处置等网络与新媒体创作与传播实践活动。

4、创新能力:具有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反思意识,能够运用本专业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组织和开展调查和研究,能发现、辨析、总结、评价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现象和问题,形成个人判断、见解或对策,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可以进行作品创作、社会调查、学术研究、成果展示等创新创业活动。

5、信息能力:能够运用各类信息技术和工具获取和分析相关信息,能够熟练使用各软件和网上办公系统;能够使用相关模型进行分析和判断;能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新媒体运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熟练地运用常用办公软件和新媒体、影视制作类专业软件,能通过网络开展本专业的相关业务,能运用AI技术辅助开展网络与新媒体与影视传媒工作。

6、沟通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够使用准确规范的语言文字,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能够与同行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具有一定的宣传和传播能力,善于根据网络传播的不同情境、不同主体灵活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

7、团队合作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团队成员和谐相处,协作完成复杂任务,能够胜任团队内部的不同角色,并作为成员或领导者在团队活动中发挥自身独到的积极作用。

8、国际视野能力:理解和尊重世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了解国际动态,关注本专业领域的全球重大问题,具有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能够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和中国智慧;拥有广阔的国际化传媒视野和全球化的人才竞争力,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理解能力、传播能力;紧密跟踪国际动态,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人类优秀文化交流互鉴的传播者。

9、学习发展能力:具有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能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灵活适应不断变革的社会需求,促进个人可持续发展。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特色

本专业对接大湾区产业,按照“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理念,紧贴产业需求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政校企协同培养。

1、跨学科师资队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立足新文科建设,建立了跨学科师资队伍,具备文学、新闻与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不同学科背景,为专业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2、模块化课程体系:专业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了“技术融合”“内容生产”“市场运营”“组织管理”等四大核心能力模块,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全媒体内容创作与传播、媒介运营与管理理论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新媒体技能素养。

3、产教融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聚焦产教融合,与传统媒体、新媒体机构、新技术公司合作建设实训基地,以项目为驱动构建“课程项目→校内实践→产业实习”三级一体化实训体系,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新媒体素养。

4、实践赋能:专业践行“新闻教育实践观”,通过专业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网络与新媒体最新知识方法和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掌握网络新闻采编、视听新媒体创作、数字交互设计、新媒体运营、数据挖掘分析等技能,同时拥有广阔的国际传播视野和面向未来的创新能力。

5、适应性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毕业生不仅掌握扎实系统的数据分析技术、交互技术、游戏开发技术、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兴内容创作与信息传播技术,还熟悉社群运营、粉丝互动、圈层扩散等新媒体传播规律;在网络舆情领域还具备数据分析能力、舆情研判能力、危机处置能力以及公共沟通能力等多种复合能力。

  • 开学时间
  • 院系 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
  • 教学形式 全日制
  • 学制 4年
  • 学习地点 北校区
  • 学位证书 艺术学学士学位
  • 招生计划 返回招生计划表

专业课程体系拓扑

专业核心课程

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全媒体整合传播、新媒体艺术、新媒体文本写作、新媒体创意与策划、新媒体视频创作、网文IP产品创作、人工智能媒体、新媒体技术与应用、新媒体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

 

教学实践环节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各有关课程应以现有的“融合新闻知识群”“新媒体产品知识群”“网络舆情与公共传播知识群”“技术进阶知识群”“创新创业知识群”为依托,开展教学实验、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延伸课程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

主要实践课程:融媒体新闻创作、剧本创作实践、微电影创作、新媒体运营实践、新媒体视频创作实践、纪录片创作实践、网络直播实践、智能媒体产品研发与运营、企业实践教学(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教学条件

1、教学设备

根据我校建设“数字化”、“智能化”校园的总体设计方案,依托我校省级融媒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拥有先进完备的摄影摄像、录音拟音、后期制作、录播直播、数字图像处理、数字影像、人机交互、数字化设计、数字化输入输出等实验设备和智能化教学设备,能够很好地满足教学、实验、科研和课外实践。

2、实验室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配备了新闻演播室、录音实验室、虚拟演播实验室、摄影棚、影视棚、非编剪辑机房、数字设计实验室、互动实验室、数字创意工作室、计算机室、智慧教室、课程设计室、多间直播间等专业的教学场室和实验室,总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

3、实习基地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高度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和规划,与六十多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公司、文化传媒及互联网企业进行合作建立了教学实习与科研基地,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大四期间顶岗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需要。

就业前景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广东及粤港澳大湾区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影电视等传媒业内容产业、广告产业、信息传播服务行业、电子商务产业等与网络与新媒体创作与运营、各类应用相关工作的影视新媒体传媒企业、新媒体与智能媒体高新技术企业、各类其他企业等单位。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毕业生社会需求大,就业面广,可以胜任报纸、杂志、电视台、电台、网络媒体等各类媒体中跨平台、跨终端的内容生产、发布、运营等工作,从事记者、编辑、导演等内容创作与传播、新媒体管理与运营等专业工作;同时,他们也可以进入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从事新闻舆论宣传、网络舆情分析、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工作;此外,外语优秀的学生还可以进入驻外或涉外媒体单位从事国际新闻传播和文化交流工作。还可以在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行业从事商业开发、活动创意、整合营销、媒体策划与公关等工作或从事自媒体运营管理工作。

师资队伍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博士3人,讲师3人、双师型教师7人,2名教师有海外留学经历,1名教师有海外工作经历,教师专业背景涉及文学、新闻与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戏剧与影视学、广播电视编导、新媒体艺术等,同时还聘请国内知名教授和行业专家担任顾问和企业导师。

专任教师

陈持博士,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负责人,艺术学科影视艺术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原广东广播电视台广东卫视导演和广东台下属新媒体公司副总经理,兰州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学位,中山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学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广播影视文艺学专业文学博士学位。
刘翠香,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文学学士学位,中山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和文学博士学位
徐丽萍,教授,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原山东女子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